朝乾宫·御书房
每逢有重大决策出台的时候, 散朝之后段潇鸣都会例行将一干信任的臣子召集
到御书房来议事。虽然没有标准化的体制,但是这套小小的精简班子, 也就形同
意义上的内阁了。
颁布赐婚诏命的第二天, 段潇鸣便把孟良胤、纪安世和霍纲三人召到御书房来
,君臣四人秘密商议铲除査巴奇的事情。
自秦汉以来, 朝廷的官员体制多为‘三公九卿’制,所谓的三公便是丞相、太
尉、御史大夫。段潇鸣自从登基以来,一直沿用孟良胤为丞相, 后来又擢拔了政
绩突出的纪安世为御史大夫, 但是太尉一职却迟迟悬而未决。这并不是因为在朝
中找不出可以担任太尉一职的人选,而是由于段潇鸣从父辈段之昂开始,包括他
本人就是靠兵权起势, 从将帅之列走到如今的荣登九五, 心里对这个主观全国军
事大权的‘太尉’一职, 心中总放不下忌惮, 不敢轻易将这样大的权柄给了一个
人。
他自小受父亲段之昂的教导, 深谙‘兵散而将忠’的用人之道。一个君王, 如
果把兵权集中交给了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,依托个人感情来争取将帅的忠心, 这
是不能长久和没有保障的,说不准哪一日将帅起了不臣之心,那就悔之晚矣, 连
反手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了!而如果把兵权分散成若干份, 让诸多将领同掌, 那君
王就很好控制这些人,毕竟多个人,多条心,将军手里的兵愈少,他们就越不敢
乱来,对君王就越忠心。
所以,从天和元年起,段潇鸣就非常谨慎小心地分散兵权。
首先,把自己身边最重要的这个京畿戍卫将军给了霍纲。这其中自然不乏出于
他对霍纲的信任与器重,更因为霍纲的为人和才干,放眼段军之中,确实无人能
敌。
其次,他又将畿内道行军总管并直隶军机调动史授予了陈宗敬,京畿周边,直
隶各省的五万兵马都归他节制。陈宗敬这个人,可以说是段潇鸣从小一起厮混长
大的铁哥们,手足情深自不消说,他对段潇鸣的忠心,那也是段军之中再没有人
比得过的。可是,自从有了袁泠霜之后,陈宗敬就极为不满段潇鸣对女人过于重
情以至于重袁泠霜多过于重兄弟之情,后来还出了袁昊天的事,两人之间,闹了
许许多多不痛快,多多少少总是有些隔阂了。虽说如此,但陈宗敬的脾气也是至
今没改,还是那么吆五喝六的,对着段潇鸣也没有多少收敛。但是,也恰恰是这
样,才让段潇鸣对他放心。对于身居高位者,属下越是俯首贴耳,就表示他心中
的计较越是多,二厢陈宗敬这样,四处得罪人,成日里只知道喝酒玩闹的人,反
倒是说明他的忠心,所以,参劾陈宗敬的折子每天都有飞到段潇鸣的龙案上,可
是他仍然放心把那五万重兵交给陈宗敬。
************
君臣四人分坐席坐定下来已有一会功夫了,却是谁也没有先开口。段潇鸣上来
一直三句话不离霍纲的婚事,只闲散地说着礼部操办地如何如何,钦天监选的日
子如何如何,仿佛是几个男人一起闲话家常来了,说得颇轻松诙谐。
孟良胤与霍纲都是昔日跟着段潇鸣出身的家臣,打天下都有他们的功劳,可是
纪安世却不一样,认真算起来,他是前朝‘遗臣’,本是‘敌寇’!他不过是因
为段潇鸣要大刀阔斧澄清吏治,整顿漕运河工,强有力地推行新政,而位列三公
的,朝中不服他晋升的大有人在,就如陈宗敬所言:“那姓纪的老儿不过是拖了
娘们的裙带,下江南斩了几个贪官污吏,就坐上了御史大夫的高位!他妈的老子
就是不服!”
若是换作年轻时,纪安世恃才傲物心比天高,定然不会服气陈宗敬之流,但是
如今华发已生,膝下儿孙满堂,整个纪氏家族都视他为中流砥柱,便如了那东晋
时候的谢安一般,迫于家族,不得不出仕,况他又得到段潇鸣如此格外的器重,
冒天下之大不韪,顶着满朝文武的压力支持他,这份器重与忘年之交的惺惺相惜
,是他纪安世这辈子肝脑涂地也报答不完的。
他们在座的哪个不是绝顶聪明之辈,段潇鸣在这个时候说这事,自然是有他的
深意的,霍纲清楚,孟良胤清楚,纪安世也清楚,段潇鸣怕是动了要除掉査巴奇
的心思,但是看着前面两位都缄口不言,纪安世自然更是谨言慎行,他毕竟不是
随段潇鸣打过天下的人,这种事情,还是少插嘴为妙。
果然,才一个咯噔的功夫,段潇鸣已然将话头引到了査巴奇留置在京畿直隶的
五万兵马的处置上来。
“朕刚刚又接到了一份长安令递上来的折子,说査巴奇部下又在他辖区强抢民
女,酗酒闹事,他府中差役前去拿问,却平白挨了一顿打,唉!”段潇鸣无奈地
深深一叹,将折子递给座次离他最近的孟良胤道:“你们都传阅着看看,写得是
字字血泪,苦不堪言呐!”
孟良胤恭敬地接了折子,翻开来瞟了数目。长安令是正七品,没有权力直接向
段潇鸣递折子,须得通过上级代递,折子递进来,也须得先到他这里,在内阁记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